资讯中心

集团新闻 | 媒体聚焦 | 行业动态
您的位置: 首页 > 资讯中心 > 行业动态

你投的公司死掉其实就是这十个原因

发布时间:2016-08-02

        摘要:在找到正确模式之前拿机构的投资是非常不可取的。创业者一般有 8-10 年时间回报投资人。在短时间内找准模式、开始急速增长对于一般的创业者来讲是非常困难的。这会迫使你去做无意义的事情,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痛苦。

        最近陆续收到包括独角兽在内的很多企业相继垮掉的消息,跟大部分人感慨的资本寒冬不一样,我认为资本只是他们死亡原因中很小的一个因素,更多的是合伙人之争、自己对创业理解不够清晰等。在我看来,主要有以下10个原因:

        你投的公司死掉其实就是这十个原因

        1、资本寒冬是假象,合伙人之争是关键

        这已经成为一种定调了,只要创业公司遇到问题,就会感慨说,这是资本寒冬导致的,或者模式等。但实际上,很多体育创业公司遇到问题或死亡大多因为合伙人。原因很简单,团队没有统一价值观,尤其是核心合伙人之间没有一个all in的状态,随着公司的发展,内部管理一定会失控。失控后的表现是,很多合伙人开始为自己的利益着想,留了很多退路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旦公司遇到困难,他们肯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逃避或逃跑,或者出人不出力。

        最近碰到一个创业公司就是这样,CEO自己就一直为自己留后路,当前段时间公司遇到问题时,他比谁跑得都快。这真是一个悲剧,因为这样的创业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有,如果连CEO自己都这样的话,可以想象,这种公司的死亡只是个时间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创始人的困境》的作者诺姆·沃瑟曼也曾研究得出,公司管理大部分是因合伙人的问题——纵观当下的体育创业公司,这个数据会超过65%,甚至超过70%。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,应该能观察出大部分创业公司出现问题首先就出现在这儿。

        2、被资本寒冬的“谎言”吓倒,退缩不玩了

        前天深夜,一个创业者发微信给我说,太累了,在完成天使后不想玩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在跟他聊具体的压力与未来的方向等。对方情绪不高,压力很大。这可以理解,在他的字迹行间都透露出对资本寒冬的害怕。实际上大可不必,在我看来,资本寒冬就是个“谎言”,因为对于好项目从来就没有资本寒冬这一说法的,这个说法只是对那些不靠谱的创业者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,要感谢资本寒冬,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淘汰一些急功急利的投资方与创业者,在资本春天时,他们盲目投资与创业,在寒冬时他们又盲目收紧,这都是短视的行为。反之,优秀的创业者从来不把资本寒冬放在眼里,因为只有极致恶劣的资本环境与市场,才能让牛逼的创业者施展自己的商业才华,他们不惧怕任何寒冬与冰雹,在这些恶劣的环境中,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。

        资本寒冬之后,市场开始理性,投资方与创业者都在反思,这对体育产业是一个极大的好事。体育产业还需要三到五轮的这样的寒冬,才可能迎来真正的产业爆发。

        3、判断失误,错过最佳融资时机

        去年底到今年中旬,有一些创业项目死亡是因为创始团队判断失误。比如去年底,当“资本寒冬”到来之前,有些体育创业项目已经拿到了投资意向,但这种只是意向,并没有最终敲定。可惜创始人及其团队对融资并不熟悉,就因为这样就安然无事了。所以,在后期几家投资方漫长的尽调过程中,一点点浪费掉时机。而更加倒霉的,在资本寒冬到来后,这几家投资方无一不表现得特别谨慎,最后不投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前段时间懒熊体育也报道了一家自行车创业的公司,他们也在反省错过了最佳融资时机。很多时候不是你需要钱的时候再去融资,而是随时要备好粮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从融资角度来讲,5月份天使刚到账,没太着急去融。正常来说,我们是9月出去融资,但当10月全力去融资的时候,发现资本市场已经不太好了。完全没有预料到,自身计划是年底之前融进来就好了,但当时行业已经很差了。”  骑遇创始人之一刘宏亮说,"要经历过才知道,从去年8、9月份到现在,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。 "

        刘宏亮就说,他们错过了最好的融资阶段,之前估值2、3个亿都有机构要投,但他们当时不缺钱,就错过了这个时机。可是,一旦遇到这些问题后,团队就在各方面会有分歧。

        4、远离商业本源,没有解决用户痛点

        很多创业项目你会用四个字来形容:莫名其妙。

        它既没有回归商业本质与本源,也没有解决用户的痛点,就是说,它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项目。尽管如此,但这种项目在2015年初竟然也能拿到融资。这里面也反应出投资方的不负责任,因为很多投资方以为反正某某产业热,需要进入这个行业就得投几个项目(价格也便宜),所以就存在盲目的投资行为。而且,我相信这种情况在以后的产业发展中还会出现,毕竟投资方也分为三六九等,每家的投资逻辑与兴奋点都不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不管怎样,投资方与创业公司一样,都得回归商业本源,不然将会造成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连锁反应。

        5、创始人不务正业,PR大于创业

        或许这只是个别现象,不少创业企业的早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,一些创始人不务正业,并不关心公司的发展,而是到处跟明星合影,参加一些毫无意义的会议、论坛等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将自己包装起来,而不是公司自身与团队。换句话说,这类创业者PR意义大于他的创业公司,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。那么,这种公司一定是很难持续下去的。

        难道,跟明星合影是你公司的商业模式吗?

        6、创始人身兼多职,随时给自己留后路

        我们发现很多体育创业者之前属于这个行业的“老人”,过去的行业现状是非常艰难,这就造成创业时对困难过于担心甚至是害怕,表现的情况就是他们给自己都留了后路:说白了,万一创业失败,他们随时可以撤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,他们有自己的固定工作,业余时间兼职创业;比如,他们在其他公司当顾问,自己兼顾创业;比如,他们还有个人的一些业务,顺带着创业……那么,当激烈的竞争到来时,他们如何放弃其他而全力以赴呢?

        何况,全力以赴是需要成本的,在付出与回报方面,他们一定会反复衡量,最后还是会看重眼前与个人的利益。一些创业公司的死亡就是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 7、核心资源不在自己手里

        最近不少健身房与场馆预订项目的死亡,在不少人预料之中。因为O2O的模式等已经印证是行不通的,很多核心资源都不在自己手里,要依托于第三方往下走就很被动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一些互联网创业,以为只要用互联网思维与模式就能打通任何行业,最后被证明是不靠谱的。创业公司最需要具备的是“整合能力”,整合能力说得容易做起来很难。因为不少创业者过于年轻,他们根本没有跟政府、投资机构、其他企业、媒体等打交道的经验,而最终还是得这些人斗智斗勇。

        8、抗压能力不够

        在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,似乎每个人都希望来赶这个时髦。

        据国家工商总局数据,到2015年5月底,每天平均有1.06万家新公司注册。夸张地说,几乎每分钟就诞生7家创业公司。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之前是怀才不遇,终于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。但是,创业不是一个好玩的事情,需要综合能力,更主要的需要你能够持续的抗压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抗压能力需要你保持多年不变,试问有几个可以做到?

        我们看到不少公司在初期时基本可以做到全力以赴,但慢慢的,那种狼性就没有了,员工跟国企公司一样,这样他们就离死不远了。我喜欢的作家卡佛曾说过,你想要成为一名作家(或文字工作者),你能否十年都愿意全力以赴地坚持这样去做,如果你能坚持就能成功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管怎样,敢于创业都需要勇气与坚韧,如果你还在创业的道路上,那么你始终都需要保持独立思考,要给自己一些安静反思的空间,不管资本寒冬还是春天,你都有自己的节奏,也知道在恶劣还是温和的环境下怎么出牌。你可以面对成功,同样也得面对自卑与挫折。

        9、缺乏耐心,一开始就期望高速增长

        绝大多数创业项目不是电商、出租车行业或超地方化经营(译者注:超地方化通常指面向某个或几个特定社区提供服务)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教育,教育业的创业是一场至少 15、20 年的持久战。在大部分其他行业,超高速增长是可能的。但在教育业,没人见过超高速增长。

        对聪明的创业者来说,耐心是有力的支撑。你在初期专注的重心应该是让公司活得足够长,尽量做各种尝试,这样你才能很快发现哪些有用、哪些没用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你找到产品的正确方向前,不要拿 VC 的钱,那样注定失败。耐心点——你挺过越久,你成功的机会就更大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一种情况,很多早期发展势头不错的公司相信,他们的增长曲线会一直延续下去。他们过于乐观地用早期发展势头的数字来描绘指数增长的曲线,这是大错特错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种子用户是最好的一种消费者。他们乐于尝试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,甚至能给你正确的反馈。这些人如你的布道者一般伟大,但仅此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批消费者才是关键。他们有怀疑心理,也有刚好足够的信念给你一次机会。成败在此一举。如果你能让这些特定的用户信服,你会找到扩大规模的灵药。你还得准备好接受一切批评和反馈意见,以帮助你更好地改善商业模式。

         10、没找到正确的盈利模式

        你应该了解各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,发挥自身的优势。父母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,能从你这买入后以五或十倍价格卖出的那种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天都扪心自问:你能在不赔钱的基础上做到这些吗?

        在找到正确模式之前拿机构的投资是非常不可取的。创业者一般有 8-10 年时间回报投资人。在短时间内找准模式、开始急速增长对于一般的创业者来讲是非常困难的。这会迫使你去做无意义的事情,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痛苦。如果你需要筹集资金,从天使投资人那里融资,他们懂你在做什么,对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同等的热情。